<
t4b7小说网 > 穿越小说 > 大唐:从太子李承乾到诸天圣皇! > 第六十五章:中秋殿议,魏王党羽云动!
    贞观十五年,八月十五,中秋佳节,卯时。

    恰逢中秋佳节,又是每月一次的望日朝会,所有在京九品以上官员全都穿着裤褶出现在了太极殿。

    长孙无忌、房玄龄、魏徵等文官立于左,右侧除了一众武官之外,站在最前面的分别是魏王李泰、晋王李治,按品阶,亲王为正一品,等同于三师、三公。

    两人都穿着紫色大科绫罗亲王常服,腰缠玉带钩,唯一不同的是李泰头戴进德冠,身宽体胖,昂首挺胸,而李治未曾加冠,一头黑发以小冠束起,小脸绷紧,神情紧张。

    两名皇子同时出现在朝堂之上,这还是贞观年第一遭,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武德年间,只不过缺了最重要的那个人,太子李承乾。

    “诸位爱卿,可有奏!”

    一身赭黄团龙纹圆领衫,头戴翼善冠的李世民俯瞰下首,面无表情的开口道。

    “父皇。”

    “儿臣有奏!”

    魏王李泰站出身来,一言引起了在场朝臣们的注意。

    “哦?”

    “青雀有何奏报。”

    李世民露出了慈祥的表情,舔犊情深的望向李泰。

    “启奏父皇。”

    “贞观十二年,儿臣奉命修撰《括地志》,历经三年寒署,已修撰完成。”

    “全书正文550卷,序略5卷,涵括大唐10道360州1551县,博采经传地志,旁求故志旧闻,详载建置沿革及山川、物产、古迹,风俗、人物、掌故等。”

    “特此,献与父皇。”

    当即,魏王李泰一脸自信的说道。

    《括地志》分述各县沿革、地望、得名、山川、城池、古迹、神话传说、重大历史事件,是一本前所未有的巨作,又增补了西域都护府治下州县。

    “魏王所奏是否属实?”

    “禀陛下,魏王殿下一应呈报皆属实。”

    著作郎、弘文馆学士萧德言一丝不苟的回答道。

    ‘嚯!!!’

    顿时,满殿文臣无不震惊失色,魏王竟然真的编纂出了这样一部旷世巨著。

    “哈哈哈!”

    大唐皇帝李世民开怀大笑,赞赏不已:“吾儿青雀有圣人之姿,拟诏,魏王编撰《括地志》有功,赐软烟罗、香云纱、浮光锦、月华锦万匹,萧德言、顾胤、蒋亚卿、谢偃等随撰官员赐绢帛百匹、擢升一级。”

    “《括地志》收于秘阁,珍藏。”

    什么?

    闻言,满殿文武百官无不色变。

    软烟罗、香云纱、浮光锦和月华锦都是皇室专用的布匹,这样的赏赐已经超过了给予亲王的规格。

    没有人注意到角落处的晋王李治,眼底掠过一抹阴霾,皇帝对魏王的宠爱着实让他难以接受,这不符合礼法,践踏了过去十几年来接受的认知,难道天下人的看法在父皇眼中如此不值一提吗?

    “陛下。”

    “臣有奏。”

    御史大夫韦挺赫然出身,大声道:“自陛下登基,我大唐攻灭东突厥,平吐谷浑,四夷无不宾服,如今更是破高昌,重立西域都护府,功绩远迈秦汉,臣以为当封禅泰山。”

    ‘封禅!!!’

    满殿一片哗然,文武百官尽皆侧目。

    贞观之初,朝中有大臣上表,提议李世民到泰山封禅,理由是其文治武功盖压千古,国家统一,政治清明,百姓安居乐业,既有仁爱之道,又有崇信之心,应该封禅泰山,以谢天地,被魏徵以新朝初立,劳民伤财为由劝阻。

    贞观五年,大唐迎来了第二个丰收之年,朝集使赵郡王李孝恭等人请求封禅,李世民顾虑其它,因而未准。

    而如今,大唐平定四方,蛮夷尽皆臣服,威名远至西域,百姓平稳生活,确实是封禅的好时机。

    不少人看着御史大夫韦挺的身影,眼眸中流露出了悔恨之色,这么好邀宠的办法,他们怎么就没想到呢。

    长孙无忌、房玄龄、魏徵、褚遂良等重臣却把目光投向了魏王李泰,御史大夫韦挺可是不折不扣的魏王党羽,先呈《括地志》,再请奏封禅泰山,联系在一起,让人难免多疑。

    “怎么又提起这事了?”

    李世民一双龙目扫过全场,无形的压力在所有官员身上滋生,帝王之威展露开来。

    “陛下的功、德,天下人有目共睹,是到封禅的时候了。”

    “时不可失,天不可违呀,现在封禅,臣以为已经算晚了。”

    韦挺手中紧握着笏板,面容严肃的回答道。

    “臣附和!”

    “臣附和!”

    黄门侍郎刘洎、司马苏勖等魏王亲信挨个站出身来,大声道。

    “臣等赞同御史大夫所言,陛下当封禅。”

    朝中本就蠢蠢欲动的官员们都随之附和出声。

    见此情形,魏王李泰嘴角不由得微微上扬,百官奏请,此事已经成功了大半。

    “左仆射。”

    谏议大夫、晋王长史褚遂良用询问的眼神看向长孙无忌。

    “嗯?”

    长孙无忌轻摇了下头,局势不明,他也不知道魏王打什么主意,静待其变即可。

    一众出身关陇门阀的官员瞧着他们没有动静,全都站在原地,不与参合。

    “你们呐,都以为封禅是帝王的盛事,朕不这样看。”

    拂了拂衣袖,李世民坐起了身子,俯瞰满殿文武,开口道:“如果天下太平,家给人足,即使不封禅,有什么不圆满吗?”

    “呃呃..”

    就连韦挺都被问的愣了下。

    只有侍中、太子太师、郑国公魏徵嘴角抽了抽,他知道李世民并不是拒绝,而是在等着群臣给出足够多的理由堵住悠悠众口,从而同意封禅。

    “以前,秦始皇封禅,汉文帝不封禅。”

    “怎么,难道后来人觉得汉文帝不如秦始皇吗?”

    李世民接着说了句,眼神幽幽道。

    “封禅表示的是君王的功绩,而君王之所以有功绩,正是因为他治天下的结果。”

    尚书左丞卢承庆站了出来,补充道。

    “臣附议。”

    在场官员齐齐说道。

    这一次站出来的官员不单单是魏王手下的人,还有包括了博陵崔氏、清河崔氏、范阳卢氏、太原王氏为首的山东士族官员,至少占据了朝堂五分之一。

    “嗯。”

    听到这番话的李世民满意的点了点头,一只手捋着下巴的胡须,表情很是愉悦。